首页  »  百听不厌  »  河曲民歌

河曲民歌

河曲民歌

排序: 倒序↑顺序↓

河曲民歌剧情介绍

河曲县及晋西北河曲民歌流行于晋西北,辐射晋、陕、蒙三省(区)交界地域。河曲位于山西省西北部,东界偏关、五寨,南界岢岚、保德,西、北隔黄河分别与陕西、内蒙相邻,是一个"一鸡鸣三省"的特殊地区。由于地处黄河弯道,河曲历史上交通阻隔,土地贫瘠,旱涝无定,老百姓灾难深重。这一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形成了当地老百姓每年春去冬回,到内蒙古大青山、河套一带打短工、拉长工的"走西口"生活生产方式。由这种年复一年的离妻别子的痛苦人生中自然产生了咏叹人间离苦、别绪、思念、期盼的"走西口"民歌,当地人称之为"山曲"。  第1集$挂红灯$qvod
第2集$牧歌$qvod
第3集$想亲亲$qvod
第4集$送情郎$qvod
第5集$推船号子$qvod
第6集$黄河水长流$qvod
第7集$听见哥哥一声唱$qvod
第8集$难活不过人想人$qvod
第9集$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qvod
第10集$五哥放羊$qvod 一、历史溯源   山曲属山歌体裁。它形成于何时尚无确定,但在山曲基础上形成的"二人台",据考已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方志中就有明代河曲"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妇老尽歌讴"的记载,足见其歌唱传统的久远。河曲县历来以农耕为本,历史上十年九旱,饥荒严重,交通闭塞,逐步构成了民俗民间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从而孕育和催生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河曲民歌这一珍贵的艺术品种。它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传唱与孕育期,久唱不衰。   二、艺术特色   河曲民歌吟唱内容十分丰富,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它"见什么唱什么,想什么唱什么",尽显地方民俗风情。它采用比兴、反复、排比、重叠、对称、双关、夸张等手法,抒发生活的喜怒哀乐。旋律简单、优美,音程跳度大,音调高亢、辽阔,节奏比较自由,口语化的装饰音较多,具有鲜明的山歌风味。   山曲唱词内容深刻,曲调丰富。1953年冬,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首次到当地采录民歌,短短三个月即记录了一千五百多首唱词和一百五十多种曲调,其中的《三天路程两天到》、《人家都在你不在》、《割莜麦》、《提起哥哥走西口》、《真魂魂跟在你身左右》、《哥哥在东妹在西,天河隔在两头起》等都是词曲皆佳的传世精品。   它们在词曲结构方面采用上下句体式,上句起兴,下句表情,往往一个上下句就揭示出一种深邃的感情状态或描绘出一种逼真的生活画面,像"山在水在石头在,人家都在你不在"、"听见哥哥唱上来,热身子扑在冷窗台"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山曲的曲调则运用并置、呼应、对比等两句体,蕴含有丰富的美学意味。在反映民歌发展历史与民间社会生活状况方面,也具有典型的意义。   三、河曲民歌中的民俗文化   1、河曲民歌中反映的物质民俗   河曲民歌反映了山西河曲当地丰富的民俗情况。   衣的民俗:   "白布衫衫白圪生白,高粱红裤子绿西瓜鞋。"   "白布衫衫呀袖袖长,羊肚肚手巾呀遮荫凉。"   "羊肚手巾呀歪罩转,又遮荫凉又好看。"   食的民俗:  "半斤莜面推窝窝,挨打受气为哥哥。"   "猪油软糕包白糖,不如娘家下糠窝窝香。"   "沙梁沙洼好地脉,海红红是咱好土产。"   "妹妹不想吃干凝凝粥,我给妹妹熬上那二不溜溜不稠不稀清个沾沾酸稀粥呀亲亲"   河曲的历史上,从清末民国初年直到解放初期,人们大多以莜面、豆面、山药蛋为主食,而海红果则是当地有名的土特产。莜麦面有推窝窝、捻鱼鱼、猫耳朵、卜烂子等多种做法,吃时往往调以酸菜汤、羊肉汤、盐水汤等,这是河曲城乡百姓经常食用的家常饭。酸粥是河曲县民间普遍喜食的浆米饭。   住的民俗:   "十八根白椽盖平房,不想我活下这下场。"   "你走西口我上房,手板住烟囱泪汪汪。"   "青石板沿台砖漫院,灰小子管我成一条线。"   河曲人多住平顶房,房顶上可以晒粮食、乘凉,也常是人们 望的地方。在河曲民歌的歌词里,常有描写妇女站在屋顶上 望情人的情节。   行的民俗:   "不大大小青马喂上二升料,三天路程两天到。"   "黑赤墨毛驴光脊梁,鞭子一甩急忙回。"   "二套牛车你慢慢游,真魂魂跟在你车后头。"   河曲农村多为山区,旧时农民多以马、驴、牛车做为交通工具。至现代,则各种交通工具一应俱全。  2、河曲民歌中反映的社会民俗   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基础,在整个家庭中,婚姻是产生家庭的前奏和关键。河曲民歌反映的社会民俗主要是关于婚姻爱情方面的。在封建社会,河曲城乡青年男女之间的婚姻多是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进行的,不管男女之间是否相识,是否了解。   "青菜芫荽半畦畦,父母主婚不愿意。"   "满天星星月不明,寻个男人不如意。"   "大海捞针枉费心,咱二人相好一场空。"   在娘家和媒人的哄骗威逼之下,"小妹妹"离开了心上的人,蒙上面纱,坐上骡轿,去和素不相识的男子结婚。婚后,才知是灰是疤,是老是丑。   "菜豆豆开花起油早,寻的男人比鬼难看。"   "河里头鱼儿井里头沙,干有男人守活寡。"   现实要比民歌中描述的更为残酷,童婚现象也是屡见不鲜。于是,年轻的妇女"怀抱胳膊腕腕脸背脸睡,枕头上滴下两滴伤心泪。"整日度着以泪洗面的日子。但是,这仅仅是苦难生活的开始。   "十七十八到婆家,由人家打来由人家骂。"   "男人狠来婆婆毒,小姑子咒的我不能活。"   "茶无叶子不如水,童养媳不如鬼。"   她们在"满天星星没月亮","嘴里头唱曲心里头哭"的岁月里,"低头进,低头出,低头盘算不能活。"在心里呐喊着,"难熬难熬实难熬,活着不如死了好。"甚至起了轻生的念头,想用投河来解脱活着的痛苦,想用上吊发泄对不幸婚姻的不满。  "千盘万算没活头,凉凉扑在黄河头。"   "手搓麻绳二尽五,中梁上上吊死的苦。"   但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寻死吧、上吊吧,扔不下根生土长的地方。""千盘万算死了吧,扔不下娃娃又该咋"。对亲情乡情的牵挂,使她们选择坚强地活下去,燃起了"有朝一日天睁眼,改朝换世活两天"的信念。她们清醒地认识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罪恶,封建家长包办婚姻的制度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他们公然怨恨指责父母,揭露买卖婚姻的本质,反抗命运对她们的不公。   旧社会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剥夺了人们正常的配偶要求,但是它却不能阻止人们追求自由恋爱的洪流。青年男女们正常的爱情要求,追求幸福的愿望,往往冲破一切人为的藩篱,大胆地表露出来。漫山遍野地响彻着这样的声音:   "唱起曲来抖起音,要为朋友趁年轻。"   "买不起马子买头牛,娶不起老婆为朋友。"   人们的正常爱情得不到自由,因而就不得不以另一种方式,即"为朋友","打伙计"来实现他们的爱情愿望。   "蓝蓝的天来红红的水,想爱谁来就爱谁。"   "咱二人相好一对对,铡草刀剜头不后悔。"   然而,在旧时代,这种爱情的结局终是不幸的,"冷蛋蛋砌墙冰盖房,露水的夫妻不久长。"民歌用"花篮篮打水一场空"来说明他们的爱情毕竟是镜花水月,终归落空。   3、河曲民歌中反映的精神民俗   河曲民歌中反映出的精神民俗主要表现为多神崇拜和鬼魂崇拜。河曲人是多神论者,什么神都敬。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就敬什么神。如民歌《水刮西包头》中详细表述了"光绪三十年整","水刮西包头"的异事,然后道出了"七月十五河神会,许下一个大河边放河灯"的习俗来由。河曲常闹旱灾,很多村庄建有龙王庙,供奉河神、龙王。祈雨在民间以前很盛行,当时官吏为了顺应民心,也在祈雨时随众迎接水神。解放后,祈雨活动渐渐绝迹。   "一朵朵红云空中悬,那云头上倒坐众位八仙,脚踏住云头笑呵呵"。民歌《红云》中唱述的八仙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刘海云头撒金钱,将金钱撒在五福堂前,富寿荣华万万年。"对八仙的赞颂表现了河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四月里来四月八,奶奶庙上把香插。"在河曲,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奶奶庙,供奉送子奶奶、送子观音,祈求多子多孙。   与神灵崇拜并存的另一种精神民俗是鬼魂崇拜,过去,由于自然条件限制,人们不能解释生死、梦境等现象,就认为人死后并没有消失,而是还存在于一个灵魂的世界。"正月正来正月正,牛头马面来把门,来了个二鬼勾上魂,我家老婆得了病,哎!要了她的命。"民歌《小寡妇上坟》中,也有"梦见我丈夫附了我个身","我给我丈夫蒸供献"的情节,对鬼魂的祭奠更突出了生者的悲凉和对死者的思念。   4、河曲民歌中反映的语言民俗   语言民俗,是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河曲民歌中表现的语言民俗主要有谚语、串语和俗语等。   河曲民歌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叠字运用广泛,这在河曲民间口头语中也是大量存在的。   "青草弯弯杨柳叶叶摆,红丹丹的桃李花花开。"   "画眉眉那羊羔羔虎头头,柔软软的绒毛毛绵圪溜溜。"   "麻阴阴天气雾沉沉,想亲亲哭成泪人人。"   叠字在我国古代的歌曲中就有应用,尤其是在元明戏曲及小令、套曲中。在戏曲中,大多用来烘托和加深情绪。河曲民歌中的叠字,一方面是从古代民歌中沿袭下来,另一方面是从民间的口头语的提炼。   河曲民歌中保留了大量的民间土语,这些"土的掉渣"的乡语乡音是非常有地方特色的。"人家回来你不回,你在那口外刮野鬼。"刮野鬼,是指象鬼一样在外边到处野跑和流浪。"骑马不骑那黄海骝,为朋友不为那洋烟猴。"黄海骝,是指一种淡色的劣种马;洋烟猴,泛指吸鸦片的人。另外还有,"吗们"(指我们的意思),"袭人"(指女子长的好看),"二不溜溜"(指不大不小),"洋枪棒"(用羊腿骨作成的烟袋),"鬼嚼"(指胡说八道),"大大"(指爸爸),"灰塌二溜"(形容没有生气,灰溜溜的样子)。   河曲民歌中的谚语含量也很大。例如   "樱桃好吃树难栽,朋友好为口难开。"   "疥蛤蟆上树遭小灾,十指连心咋离开?"   "鱼离小坑树剥皮,死好分开活难离。"   "三十年水道流成河,三十年媳妇熬成婆。"   河曲民歌的语言民俗,充分反映了河曲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质朴、豪放和诙谐的性格。   河曲民歌堪称一部河曲社会生活的大百科全书。这些想象丰富、意义深远的民歌是劳动人民一辈辈一代代流传下来的艺术瑰宝。经过无数次不断提炼、不断丰富,直到今天,仍活在民间,活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口里和心中。河曲民歌中包含了丰富的民俗,甚至保留了一些已经消失的民俗事象,就像一座活的民俗博物馆,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河曲文化的翔实资料。   现归纳七首与大家一起探析。希望共同挖掘整理出更多极具文化神韵的传统经典原生态乡土民歌。   一、王爱召(一)(小妹妹)上房(那)个,见一个那王爱召,二小那个妹妹捎来一句那话呀,她要和喇嘛那哥哥交噢。   (二)喇嘛哥哥人缘好,喇嘛哥哥嘴又牢,来得迟走得早,三年五载谁也不知道。   (三)喇嘛哥哥好心肠,半夜五更送冰糖,冰糖放在锅盖(或枕头)上,紫红袍袍(咱们两个)伙盖上。   (四)小妹妹铺下了一圪圪达毡唉,问一声那喇嘛哥哥暖呀不唉暖,二五那个毡了毡呀窄呀么窄溜溜唉,冷身身暖至那哥哥的心里头唉。   (五)妹妹是财主家二(了)千(唉)金,喇嘛哥哥原本是受苦的人,闲话那个难了听家法重呀,拦不住那小姐爱呀么爱长工。   (重复)闲话难听家法重,拦不住小姐爱长工。   有人考证,这首民歌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讲述的是日本女特务勾引青年喇嘛的故事。这也许有点影子,但距歌者和听者的体味与愿望相差太远,甚至亵渎了这首原生态乡土民歌。   还有另一种背景:在开发河套平原的初期,出现了一些从关内到口外,租王爷地、引黄河水、雇人耕种或再出租的地商。某地商善良美丽的二小姐爱上了老实能干的蒙古族青年长工。虽然是眉来眼去,时间一长,仍被老长工发现。老长工语重心长地告诫青年长工:门不当户不对,不会有好结果。一旦被东家发现,你被处死不说,二姑娘也必被连累受难,甚至会自寻短见。青年长工听后恍然大悟,他既不能伤害了二姑娘,又不愿负于二姑娘,于是连夜跑到黄河南岸的王爱召,想出家了之。老喇嘛知他六根未净,情缘未了,难以落发受戒,便收留他扮作喇嘛暂避一时。青年长工走后,二姑娘看不到情人,心烦意乱,坐立不安,茶不思,饭不想,折磨得不成人样。老长工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不得已向二姑娘吐露了真情。二姑娘听后,拿了家中一些钱,在老长工的指点下,偷跑到王爱召附近村庄租房住下,先和邻居们交往,再托邻居小孩子捎话,几经周折,与青年长工接上了头,于是便产生了歌中的故事。这个版本既颂扬了纯真爱情,又具有反封建色彩,且不存在违教规问题。   二、北京喇嘛(1)三十里那明沙(就)二十里的水,五十里的路头上来呀么来看(读方言:毛,以下同),半个月那看了你十五回呀,十五那回,就因为看你那跑成了哥哥罗了圈腿。   (2)大青山的石头乌拉河的水,远路风尘来看你,回水湾湾千层层冰,千层层冰,十遭遭看你遭遭空。   (3)东井上吃水我西井上担,就因为看你绕了一个大把弯,白石头沟里担了一担水,担了一担水,枉下辛苦白跑腿。   (4)天天刮风天天黄,走的坐的就把妹妹你想,那一天我看你没进你家院,没进你家院,只见你头顶顶我没看见你的脸。   (5)进了你们院我寻不见你们的家,不敢问大人我就去问娃娃,倒坐在炕沿上吃了一袋烟,吃了一袋烟,你男人至走也没给我个好头脸。   (6)你住在东旮旮西正房,我要是搭话就捣后墙,你要是不怕我等你的,等你的,你和你的男人回去捣鬼圪。   (7)人人那都说咱们从小就是一对对,你大(方言,意即爸)那爱钱给你寻个老女婿,你不待见(方言不喜欢之意)他来他不跟你离呀,他不跟你离,倒不如你跟上哥哥刮(呀么刮)野鬼。   (重复)你待见他来他不跟你离,倒不如跟上哥哥刮野鬼。   原生态民歌的特点就是歌者可自由填词。这首原来唱北京喇嘛的民歌,传来传去便成了现在的文不对题,北京喇嘛也就只是个词牌了。   这应是近百年来的一首传统经典原生态乡土民歌,但现代人听后却觉得是唱第三者插足。经过改编,让人感觉,是青梅竹马、渐成情人,一对般配的青年却被封建包办婚姻所拆散,因此才产生了歌中的故事。刮野鬼就是居无定所、四处飘泊的意思。   三、拉骆驼(1)一出那大门就扬了一把沙,双手手擦(方言读千)泪就上不了个马。马蹄蹄那个刨来铜铃铃那响,你把亲亲的心呀么心揪上。   (2)走三步来退二步,牵魂线把你的腿拴住。你看看我来我看看你,难说难道咱们俩个难分离。   (3)一出大门往东,泪蛋蛋滴在马鞍桥,一出大门往东,两嘴唇唇软得我打不起个调。   (4)见亲亲你走后套,九秋十月树叶叶落,避风湾湾旋干柴,也不知亲亲你游活在个那。   (5)长脖颈骆驼细毛绳绳拉,也不知亲亲你游活在个那。我好比十月的沙蓬无根的草,那达达挂住那达达好。   (6)长脖颈骆驼细绳绳拴,哥哥走了我好孤单,再不要你想来再不要你哭,谁家的亲亲能长守着。   (重复)再不要你想来再不要你哭,谁家的亲亲能长守着。   此首民歌第四段,在收集到的早期的资料中是有的,也就是说老艺人们曾经是唱过的。但近几年听不到歌手们唱这一段了。笔者觉得丢掉这一段很可惜。有了这一段才能明确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口里,即晋陕一带)、时间(与二人台“走西口”同一时期),才能与具体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有了这一段,这首民歌就成了二人台“走西口”的浓缩版了。   资料介绍,晋陕及其它地区的民众携带家口到西口外落户谋生是后来的事。起初,只是在灾年,主要是男劳力撇家舍业出走口外,到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包括后套)打工挣钱。历史记载:“民人出口种地,定例春去秋归”,谓之“雁行客”。还有当时的民谣为证:“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的走口外,女的挖野菜。”春去秋归,一别时日漫长;又因通信困难,久别十分惦念。故每当男人走西口时,都会出现不少撕心裂肺的难舍难离场面。该首唱百姓事的原生态乡土民歌,用百姓的语言,简洁明了又动情感人地再现了这一情景,十分难能可贵,可算是传统经典。   四、二道圪梁(一)头一道(那)圪梁梁(哎哟哟唉哟)二一道(道那)凹(唉),三一道(道那)梁梁上(呀,唉嗨呦,唉嗨呦呦那)双骑上(那)马(唉)。   (二)热脯脯贴住哥哥后脊背背爬,双骑上马马好拉话。   (三)前走是河来(哎哟哟唉哟)后(了)走是山(唉),人爱人(那)真是个(唉嗨呦,唉嗨呦呦那)难上(那个)难(唉)。   (四)东面下雨西面天放晴,三十年才把个路铺平。   (五)马走千里一道道踪,你说咱们往后怎为人。   (六)大井里头打水抻两抻,万贯家产不如一股名。   (七)立秋的香瓜瓜落连连,人年轻能有几天天。   (八)你变成蜜蜂蜂我变成花,哪里有春天咱去哪。   (重复)哪里有春天咱去哪。   五、双山梁(一)双山梁梁(那)高来(呀)双山梁梁(那)低(唉),我在那(啊)双山梁梁(那)圪凹凹里(咳个呀呀)等(呀等)过你(唉)。   (二)你给哥哥我做上一对牛鼻鼻鞋(方言读音:孩),哥哥我穿上它兜跟兜跟得劲儿得劲儿来看妹妹来。   (三)你给妹妹我软颤软颤担上两担水,羊肉哨哨、白面条条、猪肉烩菜、现炸油糕喂在哥哥的嘴。   (四)吃罢饭(那个)穿上(了)鞋哥哥我佯说要走(唉),小妹妹的(那)毛葫芦芦眼眼(那)圪瞟圪瞟(咳个呀呀)直把哥哥瞅(唉)。   (五)哥哥你要走来妹妹我把你留,白圪生生小绵手抓住哥哥的粗胳膊推在炕里头。   (六)哥哥我要走来妹妹你把我拉,一产新的(那)白布衫衫扯成一个穿不成的(咳个呀呀)半截凉褂褂(唉)。   (重复)一产新的白布衫衫扯成一个穿不成的半截凉褂褂。   双山梁是一首旋律流畅、优美动听、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歌。描述的是一队正在热恋的情人约会、探望、惜别、挽留的情景。歌词情真意切,生动风趣。为了主题集中,笔者改编了第四段,使其成为各段相衔接,内容更完整的一首原生态乡土民歌。   六、打鱼划划(一)打鱼(那个)划划渡口口(那个)船(呀哈嗨),妹妹坐上(那)哥哥你扳(唉)。   戗风风吹得(那)浪(了)花花翻(呀哈嗨),坐船容易(那)扳(了)船(就)难。   (二)七月的(那)黄(了)河漫(了)上(那)滩(呀哈嗨),满肚肚心事(那)说出来就难(唉)。   脚蹬住河塄塄手扳住船,未曾开口我心有点煽。   (三)秋天的云彩春天的风,哥哥的心思我摸不清。   小妹妹长的个豌豆豆心,滚来滚去我不好品。   (四)大后套浇的是黄河水,浇熟了麦子交不下你。   河里头的石头拴不住船,朋友好为交心难。   (五)剜了麦子垄上葱,信不过妹妹你另找人。   满树树果果一颗颗红,哥哥我就爱你一个人。   (六)大水刮不断芦草根,小妹妹终究是哥哥的人。   (重复)再不用摸来再不用品,说下个准话安住了心。   《打鱼划划》曲调委婉缠绵,唱词幽默俏皮,是一首过耳难忘的好民歌。但歌手们各选各的唱词,且各段内容也没有集中在一个主题上,显得有些凌乱。为此笔者从流行的唱词中精选了几段,并增加了少量承上启下的词句,尽量用些比兴语言,形成以上版本。集中描述青年男女从暗恋到探话,从巧妙表态到明确定情的过程。原生态民歌没有知识产权,每个人都有选择、改编、新编的权力,这也许正是其能出精品、多出精品的重要原因。   七、刮野鬼(一)头一声声高来,二(呀么二)一声声低,我给咱们(那)众乡亲(或三朋四友父老乡亲)唱上两声刮野(那)鬼。   萨拉齐(那)跑来(呀),察素(那)齐(来)逛,刮野鬼的(那)亲亲学会了两声唱。   (二)人在外头心在家,家里头留(或丢)下一朵牡丹花。   有心我出门去把哥哥拉,换口粮的亲亲你流落在个那。   (三)一主万意往回走,没估划半天阴伸下一只手。   烧车(他)又杀牛,打伤了哥哥的腿,逼得那苦命的亲亲刮野鬼。   (四)头一顿饭饱(噢)来,二(呀么二)一顿饭饥,三一顿(那)没饭(个)吃,(我们)喝(呀么喝)冷水。   拉起那胡胡哨起那梅(方言,即横笛),挣的是好人的钱受的是灰人(方言,即坏人)的气。   (五)头一天是风来,二一天是雨,三一天下大雪冻得我们不能睡。   白天唱歌来黑夜里吼,刮野鬼的亲亲谁收留。   (六)鸡爪爪黄连苦豆豆根,强装笑脸唱歌来苦(呀么苦)在心。   想攒点盘缠,看来是没盼头,讨吃要饭也得(那)往回走。   (重复)讨吃要饭也得(那)往回走。   包头的王星铭同志在他的“土默川采风手记”中写道:相传在民国十六年深秋,雁北山民拉着大批山果来土默川兑换粮食,结果遭到当地屯兵抢劫。牛马被杀,车辕被烧。死里逃生的山民们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被迫白天行乞,夜晚打劫。聚到一起时,就喝血酒,唱悲歌,自嘲为“野鬼”。吃了苦头的当地人就把他们称作“刮野鬼”。现在泛指飘无定所、夜不归宿的人为“刮野鬼”。近几年听到的“刮野鬼”的唱词里已基本没有产生“刮野鬼”这个词牌时的故事内容了。为弥补这一缺憾,笔者按王星铭同志采风手记中的描述,改编了一首冒充最初版本的“刮野鬼”。   原生态乡土民歌大多是用方言演唱的。有些字按普通话发音不押韵,但按方言发音基本是押韵的。所谓新编也是相对的,原则上是尽量选用原词(特别是原始词),实在找不到时再改编,改编也实在不能满意时再新编,新编要力求与原作风格相一致。   “二人台”一般都有比较固定的曲调和唱词,流传至今并整理出来的剧目约二百多个。“大河套山曲儿”的曲调应当更多,唱词更是成千上万。但是,大多民歌的唱词并不固定,常常由歌手选择,或即兴编创,因此挖掘整理起来更加不易。如“栽柳树”、“掏沙蒿”、“回后山”、“串儿溜溜”、“三匹枣骝马”、“对面圪梁梁上那是个谁”等等,其唱段中那些属传统(原始)词句,较难鉴别。   振兴繁荣“大河套山曲儿”不只是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更应发展。近年来听到的“咱俩的婚事怎办呀”、“妹妹早有巧安排”、“夸河套”、“那女人”主题曲都属原生态民歌的新发展。“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更是在保留原生态特色的前提下推向全国的成功范例。相信,“大河套山曲儿”定会散发出时代的魅力来!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河曲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您可能也喜欢

大家正在观看的最新相关mp3歌曲免费下载更多>>